凉山,那一片热土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24-06-28 10:42:02





  德昌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王 磊摄

  凉山州昭觉县昭美社区幼儿园,彝族小朋友正在上课。 王 磊摄

  高丰村村民在给枇杷树定枝。王 磊摄

  三河村新貌。宋 明摄

      凉山不是一座山,是一列一列的山。

      这是我对凉山最直观的印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面积超6万平方公里。目之所及,尽是莽莽群山,蜿蜒不绝。

      在书中,或在网上,这片位于川西腹地的广袤土地被贴上了太多标签:山多、险峻、闭塞、民族风情……真实的凉山到底是怎样的?不久前,我实地探访西昌、冕宁、昭觉、德昌等凉山州多地,试图探寻答案。然而,直至旅途末尾,我仍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定义。

      或许,凉山之多彩,恰如其天气之多变——在这里,大地被江河与群山切割,上一秒还艳阳高照,翻过山头也许就下起小雨。随着旅途的深入,凉山的形象也在我心里愈发立体,这里的人文风物,远比想象得更加多彩。

      凉山有良田

      初夏的凉山州德昌县,暑气渐浓,阳光大喇喇洒下来,不一会后脖颈便灼得发烫。不过,满眼的翠绿,倒给人一丝清凉之意。

      “你看,这个就是枇杷花。”在德昌县高丰村,大片大片的枇杷树连成了绿色的汪洋,村党总支书记杨再平找到藏在叶子里的花骨朵,摘顶、掰枝,一套疏花动作麻利又干脆。

      在德昌县麻栗镇,同样能撞上一片绿海。“今年的稻子,长势喜人哩!”顺着镇党委书记马涛手指的方向,只见一层层梯田里,稻子嫩得仿若能掐出水,秧苗随风摇曳、碰撞,宛如一群小孩儿在蹚水玩。

      稻米、枇杷、桑椹、金桔、蓝莓……当地老乡告诉我,几乎每个月,德昌都有应季的粮食和蔬果上市。这让我颇感意外:凉山还是隐藏的果蔬之乡?

      打开地图,我找到了答案:一条名叫“安宁河”的水系纵贯冕宁、西昌、德昌等地,给凉山州带来了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平原。丰沛的水系、充足的光照,加之肥沃的土壤,让安宁河流域成为打造“天府第二粮仓”的天选之地。

      凉山并不是没有良田,为啥很少听说过?当地人告诉我,早些年这里还不是此番光景。

      “我1993年嫁过来,那时候穷得很啊。”说起从前,杨再平就打开了话匣子:2005年,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来高丰村考察,发现这里光足、水多、昼夜温差大,适合枇杷等经济作物生长,“专家说我们这抱着‘金饭碗’,但大家心里打鼓,这小小的枇杷真能致富?”

      在麻栗镇,旧生产模式的惯性也很大。“我们德昌香米在清朝是贡米,品质相当好,可惜就是产量少。”马涛告诉我,老百姓习惯自己门前种点口粮,但只种不管,亩产一度只有300斤左右。

      良田这个“金饭碗”,咋样才能真正端起来?德昌开始一步步摸索。

      “有人不相信,但我相信专业力量、相信技术,我愿意尝试!”就这样,杨再平成了村里第一批枇杷种植户。育苗、修枝、浇水、套袋……她攒了厚厚一沓种植技术笔记,骑着摩托车把全镇的枇杷地都摸了个遍。开种第三年,杨再平和亲戚就靠枇杷挣了5万多元。现在,高丰村枇杷种植面积已达2300亩,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在麻栗镇,旧模式也在逐渐转变。改变的路子很明确:散户多、量产少?那就搞“集约化”,由农业公司统一从农户手里流转土地,再统一种植、销售;只种稻,收入少?那就搞“复合化”,稻鸭、稻渔共生,稻莓、稻油轮作……如今,麻栗镇已经孵化出四川省粮经复合三星级产业园区。

      不过,发展之路上也碰到了困难。

      “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钱,是人啊!”马涛告诉我,目前园区还是当地干部带头上阵管理,自己人虽然有干劲,但毕竟不是专业的市场人才。

      “高薪聘请、真金白银还找不到人才吗?”我问。

      马涛摇了摇头:前些日子,园区打算在网上招一位执行总经理,年薪开到了50万元,但应聘的候选人里却没几个既内行、又懂基层乡情的人才。

      “还得是家有梧桐,才能吸引凤凰啊!”话锋一转,马涛从感叹转入实干,开始兴致勃勃地给我展示规划图:未来这里还要建厂子、搞深加工,打通一二三产业……“等我们再做大些,名声响些,人才就来了!”马涛笑着说。

      “新房子瓦吉瓦”

      “您已进入高原地区,请注意血氧变化。”

      去往凉山州昭觉县的路上,腕上的手表向我弹出了一个提示消息。望向窗外,山峦连绵起伏,随处可见白色的索玛花和低头吃草的小羊羔,俨然已不再是河谷的田园风光。盘山路一个弯接着一个弯,车上的行李都晃荡起来……

      在这样的高山环境里,人们的居住环境会好吗?

      来到平均海拔2800多米的昭觉县解放沟镇大石头村,只远远一瞧,村落的样貌就让我打消了疑虑:一栋栋房屋齐整整地立在半山腰上,统一的装饰极富彝族特色,黄梁黑瓦、院坝开阔,屋檐下的斗拱如昂扬的牛头。

      “你要是几年前来,可还不是这个样呢!”解放沟镇党委书记陈劲松向我展示了几张过去的照片:原来,当地人习惯将猪、牛、羊养在家里,村里又没有垃圾分拣设施,环境卫生较差。陈劲松回忆,自己到村民家里帮忙搞卫生,结果刚打扫完畜圈,一墙之隔的院坝就脏了,把院坝搞干净,入户路又脏了。

      “这不是陷入‘死循环’了?”我问。

      “所以说,家庭生活区、仓储区、养殖区必须得分开。”陈劲松告诉我,这几年,村里推行起了“三区分离”,以3—5户小组团的模式建起“共享猪圈”;同时,还新改建厨房、配套优化庭院20户,安装污水管网3.4公里,人畜共处一院的场景终于成为过去。

      “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其实不穷,但生活方式是最难改变的。”站在村里新建的民俗文化坝子上,陈劲松不禁感慨,“经过治理,现在村子干净整洁多了!”

      “请进我们的新家!”在昭觉县,我又来到了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三河村,宽阔的院坝外,脱贫户吉好也求热情地招呼我走进他100平方米的屋子。

      只见砖混结构的房屋内,客厅宽敞、白墙亮堂;屋外,一串金灿灿的玉米垂挂在墙上,院坝旁还有一小块菜园子。吉好也求笑着说:“新房子瓦吉瓦(彝语,意为好),做梦也没想过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顺着山路往上走,一家人在三河村旧址的老屋还保留着: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只有三张床、几个柜子、一个火塘;向上瞅,透过瓦片缝隙还能看到梁上的野草……实地走一圈后,我明白,老乡的“瓦吉瓦”是真心话。

      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告诉我,易地搬迁让村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如今,村民养起了乌金猪和西门塔尔牛,在田间地头,生姜、川牛膝、冬桃等特色产业也不断壮大。

      “我要努力学习,回报祖国,我爱家乡,我是中国娃……”离开前,吉好也求家客厅墙上的一个红纸条吸引了我的注意。吉好也求告诉我,这是女儿吉好有果写下的话,女儿正在西昌读书,这满墙的奖状也是孩子的。

      看着纸条,字虽稚嫩,一笔一画却很用力。在亲眼看到旧貌到新居的巨大变化后,我想,我更能理解小姑娘写下纸条时的真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凉山州的自然风光中穿梭,到处可见蓝天、白云、碧水;而在凉山的人文景观里行走,最常见的却是黄、黑、红三色。

      这是彝族文化里最重要的三种颜色。在凉山州,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彝族,全州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是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多彩的人口结构,也让这片土地留下了不少民族佳话。

      “89年前,刘伯承和彝族小叶丹就是在这片海子前以水代酒、歃血为盟的……”在凉山州冕宁县的群山之中,坐落着一个海拔2280米的海子——彝海。在澄明如镜的湖水边,彝海结盟纪念馆彝族讲解员祝文娟向我讲起了一段往事:

      1935年5月,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凉山彝族地区,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于是,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在彝海歃血为盟,在其帮助下,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并授予小叶丹“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战火纷飞的年代,小叶丹一家一直用心守护这面旗帜,妻子倮伍伍加嫫还将它缝进自己的百褶裙夹层,直到冕宁解放才拿出来。

      “彝海结盟的故事我已经数不清讲过多少遍了,但每一次还是觉得动容。”祝文娟告诉我,参观的游客来自五湖四海,但她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位坐轮椅的老奶奶。在纪念馆的文物前,老人一个人沉默地看了很久,听着讲解,眼泪便止不住流了出来。

      “我不知道这位老人家经历了什么,但我知道,有些历史人们不会忘却,有些情谊历久弥新。”祝文娟说。

      如今,民族团结的种子也在凉山的下一代延续。

      “我是中国娃,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我们都有一个家,一个很大很大的家……”在昭觉县昭美社区幼儿园,5岁的依火合英穿着彝族服饰,坐在话筒前用普通话作了一场演讲。

      这一路走来,不少老乡说话都多少带点口音,为啥娃娃们能说得如此字正腔圆?

      “其实,因为家庭的彝语环境,孩子们3岁入园时几乎听不懂普通话。”幼儿园园长潘怡然告诉我,昭美社区是易地搬迁社区,园内的527名彝族娃娃大多来自脱贫户。老师们先从“喝水”“吃饭”等生活用语教起,日积月累、耳濡目染,这才让孩子们能够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

      曾经,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久居深山的彝族民众大多不会说普通话,在就业、务工、融入现代社会等方面遇到不少困难。2018年5月,依托“一村一幼”计划,“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凉山启动,几十万彝族娃娃开始学习普通话,以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思维习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前在家里吃饭时,妈妈会说‘咂泽’(彝语,意为吃饭),我就告诉妈妈,‘咂泽’就是‘吃饭’!”依火合英奶声奶气地说。

      离开幼儿园之前,小二班的彝族娃娃南征英雄送给我一份礼物——自己用超级黏土做的手工画。黄色的花朵,点缀紫色的星子,简单却浪漫。我和娃娃拍下了一张合影,或许十几年后等她长大,我再来凉山看她,那时凉山与她将会发生更多更好的变化……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吴雪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