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亚传媒讯(库车台 李银琼)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金秋时节,天山南麓的库车市硕果盈枝,又一个丰收季如约而至。从《大唐西域记》中“多梨柰桃杏”的古老记载,到如今硕果飘香、棉田银浪翻滚,这座千年绿洲城市的农业发展历程,正是新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
清晨的阳光洒满齐满镇阿克吐尔村的梨园,枝头挂满红香酥梨,果农们忙于采摘、分拣和包装,这些鲜果即将发往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不仅从“好果子”变为畅销的“好商品”,也让老果园焕发新生。作为“中国白杏之乡”,库车的小白杏同样讲述着“甜蜜故事”。其果实如琥珀,年享超3000小时日照,糖度高达23度,被誉为“白色蜂蜜”。近年来,库车推广“直播+电商”模式,联合快递构建高效物流,实现“枝头到舌尖”48小时直达。从千年杏核到现代果实,从“靠天吃饭”到高效农业,库车林果业不仅助力乡村振兴,更为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绘出鲜明亮色。
库车齐满扎尔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艾拜都拉·托合提说:我们承包了3500亩果园,香梨亩产量预计达2吨,摘下后立即入冷库打冷,再送往上海、北京等地。
库车联手综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卞鸿旺说:今年小白杏熟了,我们开启线上直播,每天网上能卖1000多单,收入涨了不少。
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库车市二八台镇的棉田里,无人机正喷施棉花脱叶剂,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显示土壤墒情和棉株生长数据。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棉生产基地,库车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逐年提高,库车共种植棉花214万亩,其中211万亩为机采棉田,总产量有望突破86万吨。
库车市二八台镇农年业技术人员唐友利:“现在用无人机打药,500多亩5个小时就能完成,喷施均匀,遥控器操作很方便。“
走进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甬库同心村智慧农业植物工厂,一排排水培架上,苋菜、小香葱等蔬菜株株挺拔。村民艾力・克力木盯着显示屏调整营养液:“以前种地全凭老经验,现在要学看数据,守着大棚就能领工资。”这座由宁波援疆指挥部援建的玻璃温室,采用立体栽培和无土栽培技术,为26位村民带来户均年增收4万元的稳定收益。
科技的力量更渗透到传统种植的每个环节。库车将物联网、大数据与棉花种植深度融合,依托智慧水务平台构建数字棉花智能化管理系统,棉农轻点手机APP即可远程完成灌溉、施肥。目前已有25万亩棉田接入智慧管理平台,田间智能传感器实时捕捉土壤数据,传输至农业智能化数字应用平台。
“以前这都是低质杏林,现在改种色素辣椒和板蓝根,林下收入翻了番。“伊西哈拉镇夏玛勒巴格社区居民阿依古丽算起生态账。库车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在小白杏示范园套种经济作物,亩增收达2000元左右。这种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模式遍地开花,库车市林果基地通过将核桃、香梨、药桑等十多种果木合理布局,标准化种植提升质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质林果基地。
库车坚持“稳定布局、调优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思路,推进地、县、乡三级示范园改造提升,高效完成低产低效果园改造。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让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农民获得租金、薪金和分红等多重收益。“我家5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有租金,我在轧花厂上班每月还有4000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守努特村村民买买提・依明的幸福生活,正是库车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真实写照。
七十载春华秋实,七十年砥砺奋进。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现代图景,库车农业的每一步跨越都印证着新疆发展的辉煌成就。如今的库车,小白杏的甜蜜浸润戈壁绿洲,棉田的银浪翻滚丰收希望,温室的绿意孕育科技梦想,正以更昂扬的姿态书写农业现代化新篇章,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上最丰硕的果实。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