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梅:艺术是一座小小的桥梁


来源: 中希时报   时间:2025-11-26 17:12:22






在巴黎

巴黎,五月。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内,第十五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艺术节如火如荼地开幕。出展的八件植物系列油画属于梁东梅,与画册上闲云野鹤的形象不同,眼前的她健谈而热情。“奥斯藤和文化节撞期了,实在遗憾没能去成。”她笑着解释。在千里之外的北马其顿,她的“万花筒”系列正作为唯一入选的华人作品被展出。



展出油画是她的代表作:《花影霓裳》《花期》《花语玄宇:生命之链》《蛇舞春荣》《蓝色静谧:暗夜之美》《心中的太阳》《二月春意》和《怒放》。这些作品颇具“万物有灵”的东方精神内核。植物的“无限复制”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循环。通过描绘植物这一微小的生命,梁东梅试图展现生命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精微的宇宙秩序。

梁东梅,1973年生,毕业于江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长年活跃于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作品曾入选2023年新埃皮达鲁斯当代创作艺术展、绽放/2022年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邀请展等重要展览,并被影星成龙、中国驻希腊大使馆、金陵美术馆、宜兴徐悲鸿艺术馆、宜兴一逸轩艺术馆、广州明珠藏品等机构与个人收藏。近年来,她的艺术实践集中于植物题材,探索生命与宇宙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滋养,使她锻造出高度个人化的艺术语言。

探索的语法

八幅作品入选多元文化艺术节,梁东梅猜想,或许与她原创的创作体系有关。

她的艺术,构筑于方法论、语言结构与视觉哲学的多维创新之上。经年探索,她凝练出三大核心路径——“秩序性抽象”、“符号化意象构建”与“科学理念—肌理融合”。三者既独立成章,又在理念深处相互支撑,共同搭建起一个兼具系统性与开放性的当代艺术框架。

“秩序性抽象”是她创作思想的中枢。《万花筒》系列中,冰冷的数学结构与迷幻的诗意图景并置,将抽象艺术中常见的“无序感”重构为可感知的秩序律动。她引入“分层—叠加—覆写—校正”的系统流程,在视觉上营造“多重映射”与“秩序美学”的互证。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希腊分会秘书长评价道:“由此,她一方面拓展了抽象艺术的技法范式,提出可移植的创作思路——即在受控框架下生成层积而梦幻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推动了关于抽象绘画中‘情感与理性’关系的讨论与实践深化。”

《万花筒》系列作品之一
“符号化意象构建”则展现了她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语言发明能力。《蝶恋花》系列中,传统花蝶形象被提炼为心理与哲学的象征单元,发展出一套具有内在逻辑的图像语法——花瓣的颤动被赋予心跳的象征,蝶翼的翻飞成为执念的隐喻。美国三藩市国际艺术家协会创会会长吴佰如认为:“她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一条独立的表达路径,其图像不是再现,而是生成。”
《蝶恋花》系列作品之一
而“将科学概念融入绘画肌理”,使她的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极强的动态张力。《蓝眼睛》系列以科学概念为原点,结合厚涂技法与象征主义结构,建构出一种“触觉性”的宇宙意象系统。作品中量子色层、能量流动与光线处理,带有明显的方法论实验色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指出:“这种融合艺术与科学的跨界方法论,已经不只是风格探索,而是对视觉艺术‘语法体系’的一次结构性贡献。”

《蓝眼睛》系列作品之一



桥的使命

“我脑海总是浮现两个画面:一个是雅典卫城在夕阳下闪耀的千年光辉,另一个是中国书法中水墨交融的无穷韵味。在我看来,它们是人类文明星河中两颗遥相呼应的璀璨星辰。而我,想成为它们之间那座小小的桥梁。”
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精神,是梁东梅的文化母体。因此,当她有机会深入欧洲,在巴尔干感受历史的层叠与悲怆,在塞纳河畔浸润现代艺术的多元与实验精神时,便自然而然地开始将这些“异质”的文化景观和美学传统与中国画的线条韵律、留白意境、散点透视结合。

她痴迷于此种可能,不止于在创作中探索,更热衷于传播。2019年移居希腊后,仿佛被宿命牵引,她开始投身中希文化交流事业。最初是受投资者联合会邀请,为齐白石画展做公益讲座,一天三场,她连讲三个星期,场场爆满。于是又陆续在线上线下、不同博物馆开展讲座。2022年和2024年,她策划了两届“中希青年画家艺术交流展”;2023年,作为宜兴徐悲鸿艺术馆的名誉馆长和“徐悲鸿艺术文化事业”的希腊地区全权负责人,她与Liugas Evangelos共同策划了“We Are The World”国际青少年儿童和平主题绘画比赛;2025年,又举办了"中国新年少儿国画展"。

齐白石画展公益讲座


文化传播之路,听起来浪漫,走起来却布满荆棘。

第一个障碍是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之难。文化交流是情怀,活动策划却是事业。经费、场地、政策、时差……无数琐碎的现实问题需要面对。万事开头难,筹备第一届中希青年艺术家交流展时,寻找希腊艺术家成为横亘在眼前的首个难题。不懂希腊语的梁东梅从零开始,拉上希腊语专业学生陈思聪,像大海捞针般,耗费整整一年穿梭于希腊各个城市的画展,终于促成九位中希艺术家的首次合作。

然而,考验并未结束。画展开幕在即,一个意外消息却从远方传来:两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途经乌克兰时被截留,理由是“贵重艺术品需特批方能放行”。彼时俄乌冲突正炽,乌克兰境内一片混乱。几周沟通未果,眼看展期迫在眉睫,众人不得不放弃作品按时抵达的希望,紧急将另一批画作高价空运。那些天,等待成为一种无声的煎熬。直到开展前一日,作品落地雅典,梁东梅长久悬着的心才缓缓归位。

第二个障碍是超越文化符号的“深层解码”之难。“起初,我们或许满足于让希腊人看舞龙、让中国人看苏格拉底戏剧。但我很快发现,这远远不够。”梁东梅希望观众思考的,是中国“和而不同”背后的社会治理智慧,是希腊“认识你自己”这一箴言对个体价值的终极关怀。为此,她希望未来能以哲学对话、学术论坛等更深入的形式,推动真正的思想碰撞。

一路走来,物质收获几乎没有。梁东梅坦言,最大的收获是“双向的文化滋养”与“视野的开阔”,除此之外,便是“无数纯粹的感动”。最近,又有爱好者“催更”她的讲座,于是她在家中举办了微型沙龙。她向记者展示微信群里热火朝天的讨论,眼里盈满了幸福。

这些年,梁东梅不停奔波在各国展览与自己策划的活动间。作为画家,她像个朝圣者,虔诚地向国际顶级艺术展进发;作为策展人,她则像不知疲倦的园丁,辛勤耕耘着中希艺术交流事业。前路漫长,并不轻松,但她深信:艺术是一座小小的桥梁,每一次文化的握手,都在为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增添一份理解,多一份确定。(中希时报  夏露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